资讯

中国汽车产业为何赚吆喝不赚钱?

|
2024年10月11日 14:44:39
|
14986 浏览
|
聚焦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

图片


估计这样的新闻大家看得比较多,中国汽车行业销量迭创新高,2023年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生产、销售、出口第一大国,分别为3016万辆、3009万辆、522万辆,同比增长11.6%、12%、57.4%。尤其新能源汽车实现换道超车,实现爆发式增长,销量949万辆,同比增长37.9%。出口也超越日本的442万辆成为全球第一。


但另一方面,行业高歌猛进的背后,是赚吆喝不赚钱,行业普遍亏损的惨状。燃油车市场份额节节败退,电动车普遍大幅亏损。


中国车企和海外车企相比盈利能力差距巨大。2024年上半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总和仅为488亿元(包括比亚迪、蔚小理、广汽、上汽、长城、吉利等),而丰田一家实现净利润1253亿元,大众795亿元,就连老牌传统车企通用汽车也有421亿利润。


震不震惊?作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所有车企利润之和不及丰田一家的二分之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问题和隐忧,不应沾沾自喜。


中国新能源汽车作为技术、市场、出口都实现全球领先的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伟大成就,却为何利润微薄、企业在生死边缘挣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 中国成为汽车产销出口第一大国


一方面,中国汽车总销量迭创新高,新能源如日中天。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96万辆,同比增长5.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90.3万辆,同比增长34.3%,市占率达到35.12%。预计2024年汽车销量将接近3200万辆,新能源销量或突破1300万辆,渗透率超过40%。


图片


图片


汽车出口创下记录,中国已经取代日本主导全球汽车市场。202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上半年汽车出口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79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测算全年汽车出口有望超过700万辆。


图片


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近美国两倍,新能源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自2020年来,中国汽车产量连续4年占到全球30%以上,2023年产量3016万辆。新能源方面,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达到1465.3万辆,中国新能源销量949.5万辆,占全球64.8%。


图片


  2 行业普遍亏损,盈利能力不强


另一面,中国汽车行业盈利能力极差。和海外车企对比,无论是净利润还是毛利率、净利率、单车净利润,国内车企都已陷入困境。


从利润来看,中国车企盈利能力较差。2024年1~6月中国上市车企合计净利润仅488亿元,不到丰田汽车一半,相当于大众集团利润的60%。占据全球31%的产销,却仅分到9%的利润。中国最赚钱的车企比亚迪的利润为136亿元,在全球排名第10,也是销量和利润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车企。但仍然低于福特、本田等以燃油车日、美车企。车企提高利润迫在眉睫。


图片


  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国内车企分化严重。仅吉利、长城、北汽、比亚迪四家车企达到国际水平(毛利率15%,净利率4%以上),大部分国营车企处于盈利难境地,新势力普遍在生死线上挣扎。连2023年业绩优异的理想汽车和华为赋能的塞力斯,在2024年中报净利率也低于3%。


图片


从单车净利润来看,和海外车企差距较大。中国车企仅有长城、吉利两家单车净利润达到1万元人民币。德系BBA均在3.5万元以上、美系通用3.27万元、日系丰田3.2万元、韩系现代起亚2.4万元,长城吉利分别为1.28万元、1.11万元;和国际对比差距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业内卷加剧,理想汽车在2023年尚能保持3万元单车净利,2024年上半年却滑落至9千元;电动车龙头比亚迪也从1万元微降至0.98万元。第二梯队的上汽、长安、北汽、广汽单车净利徘徊在2千元至3千元,新势力带队车企更是普遍“造一辆亏一辆”。


图片


从其他指标看,整个汽车行业都不容乐观。18家上市车企的毛利率中位数10年间下滑超5个点,虽然2024上半年有所回升,但仅10.53%的毛利率反映车企正面临巨大压力。净资产回报率ROE下降至2.31%。总资产回报率ROA已跌至0.75%。


图片


  3 为何大部分车企在生死边缘挣扎?


3.1 缺少规模效应


全球来看,盈利能力强的车企都有一个特点:销量高。单车净利润在1万元以上的除了特斯拉年销量为181万辆,其余销量都在300万辆以上。其中,中国品牌仅有比亚迪一家达到该规模。


图片


汽车是高投入、重研发、重视规模效应。主要固定成本是研发和销售,研发投入影响了车型迭代速度、技术实力、长期品牌力。销售投入直接影响当下销量。


以国内销量最高的比亚迪和全球第一名丰田对比:2023年丰田汽车研发费用641亿元、销售和行政等一般费用1855亿元;车均成本2.2万元。比亚迪研发费用396亿元,销售和行政等一般费用387亿元;车均成本2.59万元。丰田的研发和SG&A合计投入是比亚迪的3.18倍,但因为规模优势,单车成本上还较比亚迪低14.3%。


单车成本的优势,在规模效应下进一步被放大,变为利润优势。2024年上半年,丰田销量是比亚迪的3.5倍,净利润却是比亚迪的9.2倍。缺少利润,缺少规模效应的背后,是市场体量的级别差,中国车企需要加快走出去。


3.2 自主品牌力不足


自主品牌的溢价能力与合资品牌比仍有差距。合资品牌是许多传统车企的“现金奶牛”。随着中国市场消费理念的转变,合资品牌逐渐势微;电动化时代开启后,国产品牌迅速扩大优势。2020-2023年,自主品牌市占率从36.5%飙升至61.9%。合资品牌份额的下降导致传统车企利润下降,但自主品牌带来的利润不足以补位。


图片


当前,用户对于自主品牌的选择普遍还处于“追求性价比”的阶段,市场对中端以上的自主品牌还在逐渐探索。以销量最高的比亚迪为例,单车净利润接近一万元,但走量的车型还是经济实惠路线。单车净利第一、第二的长城、吉利,也是专注于15~20万元区间,高端化程度不比合资品牌。


电动品牌高端化有起色,但苦于内卷。比如自主新能源的蔚来汽车,溢价能力得到市场认可,在30万元以上电动车市场销量第一。但由于研发投入巨大,车企的单车净利仍不乐观。同样,理想的单车净利润在2023年达到3万人民币,比肩海外车企,但迫于国内车企大战,也不得不加入以价换市。


3.3 技术实力代差


新能源上半场电动化,中国占据先机。智能化下半场才开启,智能驾驶是AI超级应用的第一大领域,而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半导体亟需突破卡脖子环节,实现自主化,应对海外政策变量化全球车规MCU芯片代工的主要厂商是台积电、三星、联电。2020年的《芯片法案》以及2022年来海外出台的多项限制、投资禁令等针对EDA芯片,涉及软件、芯片等诸多领域,车企加紧备库芯片,成本升高导致过去三年利润骤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车企处于被动地位。


2023年-2024年,汽车功率半导体、MCU等领域的自主化进程可观,一些自主车企实现了主控芯片设计自研、智能驾驶模型验证落地。但是在AI算力芯片、上游EDA设计、晶圆制造领域还有一定差距。2024年上半年,阿斯麦50%以上客户来自中国地区。英伟达GPU仍是国内智驾算力中心首选,在算力成本激增的AI时代,若不能实现重点领域自主化,中国汽车行业将面临更大的研发负担和供应链风险。


3.4 行业内卷加剧


内卷是价格战、抢市场的合成谬误。以价换量本是占领市场的策略之一,在增量创造中,该策略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但是持久的、无限制、全方位的行业价格战是毁灭性的。


自2023年起,行业价格战就一发不可收拾。2023年1月,特斯拉中国宣布旗下车型Model 3和Model Y降价2万到4.8万元,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也引发连锁反应。根据乘联会数据,新能源车市场整体购买均价由2023年3月份的19.1万元下降至2024年3月份的17.23万元。


内卷的势态一直延续至今,甚至有加剧的迹象。2024年上半年,主要车企几乎都推行了降价策略,优惠价格的新车型几乎占到了同期上市总量的一半。数据来看,截止2024年6月,汽车销售的终端总体折扣率达到了惊人的21.2%。


短期来看,价格是降下来了,销量是上去了。但合成的长期结果是:收入增速赶不上成本增速,加剧了利润下滑的困境。研发成本支出扩大,但是缺少规模效应去摊掉成本;加上自主品牌力提价难,单车售价降低,增销量但不增收入,车企反而更难活下去。


  4 行业如何走出困境?四大解法


4.1 出海:向内卷不如向外卷,出海有十倍空间


比亚迪海外销售占比14%,丰田85%。海尔、美的海外占营收超过50%。继纺织、家电之后,汽车行业进行全球化布局是必然之路。


海外市场有万亿级空间,是实现规模效应的关键。走出国门与美、德、日系车企竞争是大趋势,既可以在存量背景下创造增量,摊低车企的固定成本,也能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溢价力。2024年上半年汽车出口279.3万辆,出口金额达551.6亿美元;测算全年出口有望达到700万辆,出口金额近一万亿元。


新能源车出海的增量市场广阔。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占21.6%,测算全年出口或达到160万辆。保守增速测算下,随着渗透率提升和出口单车均价提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出海规模也将超过一万亿元。


中国车企已经具备出海的技术实力。传统车企的出海代表是宝马和丰田,宝马的赛车技术、丰田的小排量节能是燃油车时代出海成功的根基。而中国品牌有充足的电动化底蕴、领先的智能化技术。


要鼓励车企加强海外投资,强化在外品牌知名度,输出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促使越来越多外资与自主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形成新的“反向合资”浪潮。为推动国内车企更好地对外投资,可在对中国出口政策友好地区的出口建厂、对新能源基建进行帮扶激励。


4.2 品牌:聚焦高端化,沉淀技术优势


自主品牌要接过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沉淀高端化。


突破高端市场是实现利润跃迁的跳板。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具备完全替代合资、外资品牌实力,在电动化领域也已经超过外资、合资,但要避免陷入“自卷”困境。聚焦价值战而不是价格战。


价值战的意义超越价格战:汽车行业正加速转向以用户体验为竞争核心,如何抓住用户心智成是价值创造关键。21世纪初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彼时市场对发动机技术领先的合资品牌青睐。随着80、90、00后成为汽车消费主要群体,用户关注价值点转为智能化、悦己化、定制化、差异化出行体验。


技术首先是制胜法宝。日本在燃油车时代立足,因为有自研低排量发动机技术。宝马成为高端品牌有轿跑技术沉淀。如今,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化已领先一步,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巩固用户黏性,磨合市场需求转变,再逐步走向高端化。


其次,打造新生态、专注用户体验为汽车品牌进一步赋能。无论是华为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蔚来造手机和自研芯片、小米进行“人车家”布局;本质上都是为了深刻锁定用户需求,最大程度提供便利,而打造智能化新生态。


4.3 研发:率先攻占智能驾驶的技术高地


手机芯片曾经被卡脖子,无人汽车和AI芯片不能重蹈覆辙。人工智能时代尚处于以大模型和算力为关注点的上半场;下半场将聚焦超级应用,在to C和to B端拓展商业化场景。智能驾驶将是AI时代超级应用的第一大领域,也是当前最接近落地前夕的万亿级赛道。


  一方面,技术方面无人驾驶已有成熟积累。2023年开始L3级乘用车已经进入市场,L4级自动驾驶出租在国内已经有萝卜快跑的无监督上路实例。除了等待政策和标准细则开放,技术上,接下来的问题只是从算法训练层减少“极端情况”(Corner Case)。


另一方面看,算法优化的前提仍然离不开数据和算力两大要素。数据上中国有海量的出行服务和试点运营数据可以进行训练;但算力上车企仍然依赖海外供应,英伟达一家独大。受出口管制影响,国内车企在未来能获得的GPU性能将大幅落后于海外车企,因此,坚持图形计算领域的攻坚替代,实现汽车半导体自主化是当务之急。


“AI新基建”也很关键,需要车企、硬科技企业、出行企业、数据服务和通讯行业共同参与到智能驾驶发展中来。智能网联的发展仅靠车企还不够,要实现路测、云测、边缘计算、卫星地图、大数据运维、交通大模型等全领域覆盖,需要各行业龙头和研究机构携手,共同研发、交叉验证,率先实现成熟无人驾驶方案、将技术优势形成的经验输出海外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4.4 反内卷:行业需要良性竞争生态和发展环境


积极的生态、良性的竞争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反内卷、留利润是破局的关键。停止内卷,行业利润将有爆发式增长空间。保守假设75%的国内车企能维持1万元单车净利润,行业年净利润总额将超过2200亿元。


首先是要居安思危。中国汽车行业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历经十年换道超车,技术和品牌已在全球具有一定竞争力,自主车企崛起也初显势头。但也要客观认知到我们利润水平低于全球,只赚吆喝的买卖不可持续,汽车行业亟需良性竞争环境。务必要避免再走光伏、钢铁那样“空有技术和产能,没有市场和利润”的老路。


其次参考日本的汽车发展生态,丰田、本田、铃木三家作为支柱日本车企长期保持良性竞争,即使在20世纪末日本进入衰退,海外市场缩量的背景下,也极少内斗或价格战,总体维护着日本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生态。这也是至今丰田、本田、铃木仍能跻身全球前十车企的重要原因。


最后,只有维护好健康的竞争环境,同行之间形成良性、合作的生态,实现共赢局面,才能保持高研发投入,才能解决可能制约未来发展的硬件卡脖子问题、无人驾驶问题、新能源多元技术路线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强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