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4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分析

|
2024年05月08日 10:48:53
|
4939 浏览
|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制造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1.引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目前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小制造型企业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产品利润下降和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数字化转型既是助企纾困之举,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制造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2.面临的环境


2.1 国际环境


2021年,国外产能受限,我国凭借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承接大量国外的转移订单,我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9.9%、25.6%;近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9%、16.8%,我国中小企业韧性足、活力强的优势得以体现。但是,2022年开始,随着国外市场需求减少,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下游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数据显示,3月份,制造业PMI回落至49.5,为近10年同期最低水平,从分项看,3月份新订单指数为48.8,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内需、外需订单均大幅走弱。中型企业PMI为48.5,小型企业PMI为46.6,均在荣枯线以下。


2.2 国内环境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随之配套的环保政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方面环保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企业成本。政府的环保法规标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一些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必须要采取更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企业还需要升级和改造工艺流程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物料消耗,从而降低环境风险和排放量。这就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实现。


另一方面环保政策的出台限制了企业生产。政府和环保机构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采取惩罚措施,如果企业无法满足其环保要求甚至会被强制关闭。企业的有效生产时间得不到保证,增加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2.3 行业环境


市场环境竞争趋势愈演愈烈,制造行业的头部企业更具有话语权,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智能制造水平差距逐渐拉大,许多中小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一方面行业内头部企业开始走向下沉市场,市场份额更多地被头部大企业占有,资本市场追捧头部企业,生产要素向头部企业流动。2022年9月27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8月的规模以上工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大型企业为主的国企和股份制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私营工业企业已经连续5个月利润同比下降,并且下降幅度逐月扩大。这无疑是对中小型企业的一次冲击也是一次考验,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生存问题。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比较被动。行业头部企业建设供应链和生态圈,对上游的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系统配备上有了更多要求。例如行业头部企业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就要配备编码识别设备和数据管理系统,相应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3.存在的机遇


3.1 政策引导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保就业、促民生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2022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旨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指引。资金投入层面以江苏省为例,2022年省级拿出2.4亿元专项资金,组织近千家服务商对全省2.1万余家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以诊促改、以改促转。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层面,截至2023年7月,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5万家。


3.2 自身特点


一是管理费用低。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简单,内部管控流程相对较少,管理难度相对较低,企业管理上投入的成本不高,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是经营机动灵活。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管理层级较小,职能部门较少,信息上下传递速度快,相关信息能做到高效协同,在企业快速决策和准确决策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可谓“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具备巨大的数字化转型潜力。


三是应变能力强。中小企业市场适应性比较强,对市场变化比较敏感,机制灵活束缚少,这些特点促使企业的应变能力较强。实践表明,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最初都是来自中小企业。


4.转型的重点方向


4.1 思想观念要转变


智能制造是由企业一把手牵头,全体员工参与的系统性工程,能够准确制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并能够有效执行的前提是需要所有人员在思想认知层面的转变。对于企业一把手,需要承担数字化转型失败的责任,包括投入资金成本的损失和改造停工的损失。对于企业基层员工,需要改变日常的操作习惯并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来适应新的数字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


为了普及智能制造相关知识,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观能动性,各个地方政府陆续推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免费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基于这几年我院针对将近400家中小企业诊断数据,其中有10%的企业明确表示不愿参加诊断,30%的企业存在配合度不高的问题,企业存在“不愿转”“害怕转”的心理。


微信图片_20240508105108.png

图1 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的两个主体


凝聚数字化转型共识的两个主体如图1所示。中小企业的一把手需要克服害怕转的心理,把握诊断机会,充分利用外部诊断专家资源,识别自身在企业经营和生产制造环节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制定自身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规划和发展路径,为今后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中小企业基层员工需要克服“不愿转”的心理,通过外部专家的智能制造知识培训,了解到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认可数字化装备和信息化系统的引入能给自身带来工作的便利,降低自己的劳动强度。


4.2 管理和技术要创新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用智能化的手段给制造赋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手都要抓,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提升行业竞争力,使自身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发展。在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今天,中小企业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和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情况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专精特新企业在获得融资中用于新产品的研制、新技术开发的资金达到3000多亿元,占比接近20%左右,也侧面说明了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240508105112.png

图2 企业创新三个要素


企业创新三个要素如图2所示。为了提升中小企业创新的能力,一是需要建立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创新开展方式、评估方法和激励措施等内容,相关的文件下发到企业所有员工,鼓励全体员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和需求持续创新,同时相关创新管理文件可以作为创新项目的考核依据。二是企业需要建立创新工具平台,可以依托共享网盘或者在线平台,使全体员工有渠道及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使相关主管部门能对创新点进行评估并监督创新项目的有效执行。三是中小企业可以抽调技术骨干,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组成技术创新的虚拟团队,聚焦到关键环节系统性推进技术创新。


4.3 供应商选取要精准


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数字化转型人才缺失、技术薄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就成为最直接最高效的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当前部分有规模的中小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投入了资金引入外部供应商部署了ERP、MES等信息化系统。但根据我院2020年对某省份10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发现,具备ERP系统的企业,系统中只有财务管理模块和订单管理模块的占比达到80%,缺少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核心模块。ERP系统应用的深度不够,实际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信息化系统间很少有集成,数据无法实现贯通,信息孤岛问题普遍存在。


中小企业如何使用有限的资金实现项目的最大价值,一是需要借助外部咨询诊断机构准确识别自身的短板弱项,制定数字化转型总体目标和顶层规划。二是在行业已有成熟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和相关供应商共同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系统集成总体架构,对每阶段建设的信息化系统、系统间的集成方式、数据的流向有清晰的规划,避免出现不同供应商在不同阶段交付的不同系统相互不兼容。三是在项目论证时,需要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在技术方案中明确要实现的技术指标,选取既有成熟经验又贴近自身业务的解决方案。最后需要注重信息化系统的深度应用,需要依托供应商培养企业自身的运维团队,使之能够对已有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做扩展,对相关数据实现分析应用。


4.4 产业生态要融入


从调研情况看,头部制造企业充分发挥资金、人才、市场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链生态圈的建设,已经步入了数字化应用践行阶段,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制于资金短缺、人才缺失等原因,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


202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及顺畅的融通发展生态。


微信图片_20240508105114.png

图3 融入产业生态三个关键


融入产业生态三个关键如图3所示。中小企业需要对与大型企业的合作持开放态度,积极成为大型企业的上游合作方并推动自身的转型。一是要加强自身的企业管理水平,建立标准的管理流程,通过相关的管理体系认证,摆脱传统的作坊式管理,具备成为大型企业供应商的准入资质。二是需要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协同信息化系统,通过部署相关的配套设备,满足对其协同能力的各项指标要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三是可以充分借鉴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依托其成熟的技术开发架构、相关标准和开发方法,积极推进自身配套信息化系统的部署,通过和大型企业一体化平台的有效对接,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这样可以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用有限的资金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造与大型企业之间共生共享、互补互利的合作模式。


4.5 员工能力要提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单纯的机器换人,而是需要运用智能化的手段给生产制造赋能,在这个赋能过程中关键因素就是人。传统意义上员工在企业上班,企业支付员工工资,对于企业来讲员工只能算是企业的资源。


随着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需要把人员技能、经验等存在头脑中的隐形知识,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抽取积累并加以应用,做到员工即便离开公司知识还能留下来,从而实现人员资源到人员资本的转化。


基于近几年我院对将近400家中小企业诊断数据中发现,中小企业的基层员工中,本地员工占比能达到90%,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较高,这些员工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设备维修经验。与此同时掌握数字化新兴技术的中层人员流动频繁,人员缺失情况比较严重。员工能力提升两个对象如图4所示。所以中小企业首先应注重基层员工的培养,加强员工的综合培训,因为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鼓励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从具体业务需求层面提出宝贵建议。


微信图片_20240508105117.png

图4 员工能力提升两个对象


其次企业需要积极引入中层管理人才,牵头负责建立企业自身知识库,后续通过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在设备管理、生产作业、质量管控等环节实现对知识的价值挖掘和应用,逐步降低人员投入成本,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转型优势,有效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供应商资源,结合自身所处行业环境和生产特点,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同时聚焦关键痛点,逐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左鹏 焦国涛 胡成林 纪婷钰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