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变废为宝 建筑垃圾资源化模式兴起

|
2016年08月01日 09:57:42
|
16230 浏览
|
【铝博士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只增不减,但是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通过严格的垃圾分解,使其都能够回用起来,已成为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求。

  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2016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峰会(北京)暨全球产业互联网大会说道:“不同的垃圾处理面积是不一样的。面积越大,对自然界的损害和冲击就越大;面积越小,对自然界冲击越小。我们沿着金字塔往上爬,能把人类众多的废物垃圾重新变成东西。”

  “垃圾围城”难题待解

  仇保兴曾表示,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至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至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近十几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背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大批旧建筑的拆除产生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同时,偷倒建筑垃圾的情况也屡禁不止,建筑垃圾大有围城之势。

  以北京为例,其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多达4000万吨。未来数年,因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因此建筑垃圾排放量会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拆迁房、企业改造、商品房等。但是就国内房地产行情而言,市场需求热度不减,也就注定了建筑垃圾比重将居高不下。”中国化学(601117,股吧)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技术员李翔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建筑垃圾的堆积与闲置,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环境污染,也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苏宁置业土建工程师李晓滨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层次不够高。究其原因,李翔认为,一方面建筑垃圾集中处理所需要的成本较高,包括运输成本、仪器设备购买及维护、后期新产品研发等;另一方面,国内就建筑垃圾领域,政府部门目前没有系统、完全的管制起来,很多时候部分建筑垃圾直接就地解决,比如被用来填路。

  据业内人士分析,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据此可估算,还将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量接近18亿吨。如此形势之下,化解建筑垃圾围城困局刻不容缓。

  “他山之石”可以借鉴“固废治理领域的进入门槛一直比较高,且国内整体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形成一条建筑垃圾再利用产业链并非易事。”李翔说:“相比国外一些企业,我国建筑垃圾在技术及装备上仍较为落后,而国外起步早,可以做到先分类、后处理、再利用。”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外,再生建筑骨料成为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常态。

  据了解,早在20世纪80年代,荷兰就制定了有关利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制备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规范。美国每年有1亿吨废弃混凝土被加工成骨料用于工程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再利用,再生骨料占美国建筑骨料使用总量的5%。在美国,68%的再生骨料被用于道路基础建设,6%被用于搅拌混凝土,9%被用于搅拌沥青混凝土,3%被用于边坡防护,7%被用于回填基坑,7%被用在其他地方。

  同样,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划分建筑垃圾责任制度、明确政府、企业等合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些国家在建筑垃圾处理这块快速发展的有力助攻。

  例如,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以促进建筑垃圾的转化和利用。

  韩国政府2003年制定了《建设废弃物再生促进法》,明确了政府、排放者和建筑垃圾处理商的义务和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资本、规模、设施、设备、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规定了建设工程义务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范围和数量,明确了未按规定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惩处细则。

  虽然国外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但是完全的“拿来主义”不可取,我国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建筑垃圾处理之路。

  “因地制宜”打破僵局

  据了解,当前约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全国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

  国内对于建筑垃圾处理方式,“普遍停留在将其与生活垃圾集中进行填埋堆放,或将建筑垃圾作为建筑地基处理时的填筑材料。”但是,“堆放和填埋需耗用大量的征地及垃圾清运等经费,而建筑垃圾的搬运和堆放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会进一步加重环境污染。”李晓滨表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建筑垃圾的高值化利用已成为社会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建筑废弃物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经济循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李晓滨指出,随着道路与建筑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天然骨料资源将日益枯竭,而砖混类建筑垃圾通过再加工处理可替代砂石资源用于道路建设。同时,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混凝土是一种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可以减少天然骨料用量,解决建筑垃圾带来的污染问题。

  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项目的落地过程曲折是业内的共识,对此,李翔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考虑到建筑垃圾量有限,且运营成本较大,按区域划分集中处理为宜。另外,还需政府牵头推动建筑垃圾回收处理产业化,包括一些政策的落地、财政补贴、给企业地皮空间等,后期还需要城管加强建筑垃圾的管制。

  “只有将各个关联的部分连通起来,包括单位部门、政策、科研队伍、产业化方向等都统筹规划,才能事半功倍。”李翔强调。

  建筑垃圾资源化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一个建材行业的循环式发展,后期建筑垃圾产业化开拓空间较大。另外,行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劳动力的需求,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投建,也将会促进劳动力转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