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电力行业扛起我国节能减排大旗

|
2016年02月22日 09:25:20
|
19621 浏览
|
    近日,中电联发布了《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15》。研究对2014年我国电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2014年,我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亿吨。截至2014年底,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19克/千瓦时,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降至855克/千瓦时,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降至645克/千瓦时。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电力节能减排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与电力减排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表示,“电力是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我国电力行业面临着经济效益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压力。整理和分析减排政策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力污染物减排政策体系已成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40多年的法规、制度建设,目前已形成了涵盖法律、行政法规、规划、部门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和国际环保条约等各层级的法规政策体系。“2015年是中国环境政策出台和重大环境制度调整力度较大 的一年,电力减排政策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顶层意义。”王志轩表示。

    也因此,《研究》全面介绍了2014年以来电力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宏观分析了电力减排法规政策体系,对电力污染物减排政策、节能政策、碳减排政策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深入分析。分析表明,我国电力污染物减排政策已形成体系,电力碳减排政策体系也正在逐步建立。

    2014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阶段,电力减排政策继续以“严”为特点,强调“改善环境质量”和“低碳发展”,力求使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以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实现减排目标。

    在电力污染物排放方面,政策涉及规划、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准入条件、环评管理、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经济政策、环境执法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多角度、多维度的管理体系。同时,污染物减排管理贯穿电力生产全过程,覆盖电力项目立项、建设、生产运行、关停淘汰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然而,电力污染物减排政策仍存在政出多门、监督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改革完善。例如,现行污染物排放浓度要求,既有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还有国家部委或地 方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要求。煤电环保设施技术要求、煤电监督检查等也存在类似现象。

    对此,《研究》建议,要整合现行各项减排政策制度,理顺环境管理制度。全面简化对统一污染物排放行为的多重管理方式,建成以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污染减排政策体系。

    碳减排是未来减排政策的核心目标

    王志轩表示,中电联发布的一系列电力减排研究对电力污染物控制进行了持续的关注,未来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减排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去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发出了世界向低碳发展转型的清晰信号。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涉及全球95%以上的碳排放。我国也于2015年6月向联合国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刘强指出,我国不仅承担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也面临着国内雾霾等环境治理的压力。

    面对国际国内对碳减排的双重要求,电 力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肩负着重大的碳减排责任。《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电力行业将从非化石能源发电、节能和低碳发展三个方面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同时提出,我国要完善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的能源电力法规政策框架体系。当前应以低碳发展为统领,全面分析总结能源、电力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政策,建立统一完整、协调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对电力行业,应加快把工作重点从煤电常规污染物控制、能效控制转移到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控制思路上来,由严控效率转移到严格控制碳减排上来。

    《研究》预测,“十三五”期间,受国家节能减排高压态势和政策措施力度的影响,电力节能降碳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电力污染物排放将实现快速下降,市场机制在碳减排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企业的节能减排成本将不断升高,企业违法风险也将不断提高。

    “十三五”的减排新趋势为电力减排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我国将充分认识电力发展对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作用,完善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导向的能源电力法规政策框架体系,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减排新机制,电力行业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社会发展中贡献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