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火电脱霾 到底有没有戏?

|
2016年02月17日 13:51:41
|
20977 浏览
|
2015年冬,重度雾霾继续飘荡在华北上空。2015年12月上旬,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环保工作,刻不容缓。关于雾霾,火电已经被视为是雾霾的重要污染源。火电环保实行超低排放等政策,那么火电超低排放后雾霾就没有了吗?火电脱霾,到底有没有戏?
  关于雾霾,已经说得很多了,火电已经被视为是雾霾的重要污染源。在2015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有环保企业一把手“放炮”:三大部委不久前出台的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方案是“劣币驱逐良币”,是对新能源、新节能环保技术的不公平,更不是治理雾霾的好“药方”。有人认为,只要上了设施,发一度补一度,即便实际上在超标排放都给补,这客观上就给很多企业钻空子赚补贴的空间。也有环保部官员坦言:表面上看达标排放增加了燃煤电厂投入,但实际上是赚钱的,因为里面有“猫腻”。类似的表述是否有现实的依据?

  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火电是一个享受国家每年千亿补贴的“传统产业”。环环补贴,年年补贴;但让人疑惑的是,似乎越补贴,越污染;越整治,越过剩。这中间的逻辑与利益勾连到底是什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拿着“脱霾”补贴不治污?“正是看到有利可图,电厂都纷纷投入超低排放;电厂做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实际上是赚钱的,有的毛利甚至能达到50%。现在又要加价1分钱,这不是财政浪费吗?”

  毫无疑问,中国治理雾霾,必然无法绕开燃煤的火电,以环保电价的政策形式推进火电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也有其合理性。但这边不停的拿着国家补贴,那边却久久未见成效,难免不让人心生质疑,毕竟,这就是专门给火电“去污”的钱。火电目前基本已有较完善的环保电价体系,脱硫脱硝除尘电厂可享受环保电价加价2.7分钱/千瓦时(其中,脱硫电价1.5分钱,脱硝电价1分钱,除尘电价0.2分钱)。不过,针对火电的环保电价补贴不止于此,2015年12月9日,国家出台针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补贴政策,上马“超低排放”的燃煤机组将在2.7分/千瓦时的基础上,再加价1分或0.5分/千瓦时。

  事实上,除了环保电价补贴外,燃煤电厂还有其他的相应补贴,比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之类的补贴。目前而言,企业的脱硫脱硝成本逐渐低于2分,节能减排能挣钱,因此电厂也很乐意做。电厂做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实际上是赚钱的,有的毛利甚至能达到50%。现在又要加价1分钱,这不是财政浪费吗?正是看到有利可图,电厂都纷纷投入超低排放。然而,这愈发突显出火电环保电价补贴的尴尬,每次雾霾的出现,拿着巨额环保补贴的火电都难辞其咎。为什么一个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享受”了众多电价补贴的行业,在历经整个“十二五”期间的改造之后,还存在一堆的问题呢?

  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空间并不大,然而成本却是巨大的。截至2015年10月,我国共有火电装机量约9.5亿千瓦。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每千瓦超低排放改造单价100元—150元的数据测算,如果全面推广超低排放,将需要超过1000亿元的改造成本。如果燃煤电厂全部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则对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年排放量分别为367万吨、182万吨、55万吨。如果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全国燃煤电厂三项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削减132万吨左右,其中烟尘量可下降10万吨左右。132万吨相对于全国数千万吨计的大气污染物来说,所占比重很小。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判断出,超低排放对环境质量改善的作用相对较小。

  近期,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一项调研发现,12家宣称达到“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全部存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违规,11家存在烟尘排放违规(其余1家数据缺失)。而12家电厂中有11家均属于对整个行业有示范作用的五大电力或神华集团。央企反面“示范”,不可不谓之为典型案例。我们的产业政策规则与最终落实常常会在中间隔着一道鸿沟。11月东北的那场大雾霾就没少燃煤电企的“功劳”,不少上市公司旗下企业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华电能源和国电电力旗下电厂都被查出类似的问题。

  巨额补贴是否用在了“刀刃”上?“与火电行业相比,工业用煤、散煤燃烧领域的环保政策落实很不到位,污染防治更加紧迫。犹如一个木桶,你不去补短板,而不断把长板加长,那是没用的。”出台一个政策容易,执行的到不到位,监管的严不严格,那都是后话,要不政绩工程怎么会屡屡遭受诟病呢?过严的环保标准对火电企业来讲将是“致命性的”,只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企业倒闭,二是造假。事实确实如此,去年7月,发改委官网披露,部脱硫设施未能与发电机组同步投运,享受脱硫电价补贴但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十家燃煤发电企业因未按规定脱硫被罚5.19亿。

  国家针对火电“去污”指定的环保电价制度,不仅没有成为一些发电企业积极减排的动力,反而成了其获得不法利益的温床,打着达标排放之名骗取政府补贴。华夏能源网记者梳理发现,发电企业骗取补贴的手段很多,包括数据造假、偷排、漏排等,甚至电企与第三方监测企业“串通”造假的现象也不罕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