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火电节能减排肩扛“大山” 清洁发展“喜中有忧”

|
2016年01月14日 09:23:22
|
24725 浏览
|
  2015年,我国发电领域亮点纷呈,人均装机突破1千瓦、新电改拉开帷幕、燃煤电厂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有关媒体盘点我国发电领域的成果,同时展望2016年,探索发电领域的新走向。

    2015年发电行业业绩“置顶”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对能源消费低迷、产能严重过剩、新电改的冲击、环保政策的加码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抓住电煤市场“跌跌不休”和金融市场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行业经营发展“逆势而上”,亮点纷呈,经营指标创2002年电改以来的“13年之最”,也实现了 2012~2015“黄金四年”的业绩“置顶”,稳居央企板块前列。

    电力供求“相对过剩”

    全国电力供求已告别过去“持续短缺”、“基本平衡”阶段,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2015年2月,我国人均装机历史性突破1个千瓦。

    2015年年初预估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4.5%。由于全国工业特别是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与青海、云南等8个省份用电量的负增长,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仅增长0.7%,3月、7月、9月、10月这4个月出现负增长,8月增长1.8%创月度最高水平,预计全年增长不超过1%,远低于“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前3年)13%、11.1%、8.35%的增长,也低于2014年3.8%的增长,创出13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发电侧,表现为各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降幅扩大。火电发电量连续13个月负增长,1~11月火电平均利用小时3916小时,同比下降355小时。其中:川、滇、藏均低于2500小时,分别为2450小时、1403小时和68小时;云南和福建下降超过900小时。预计全年火电利用小时约4280 小时。

    电力市场的普遍过剩,不仅导致发电侧“量价齐跌”,发电量减少,销售收入下降,竞争加剧,而且还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现象:跨区输送电量低速增长,跨省输送电量负增长,表明电量在全国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难度加大。

    新电改掀起“冲击波”

    2015年3月15日,社会公众期盼已久的新电改9号文正式揭幕。到同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陆续出台十多个配套文件以及实施细则,内容涉及售电侧改革、输配电价改革、放开发用电计划、电力市场建设、组建交易机构、鼓励清洁发展等。截至2015年年底,已有深圳、蒙西、宁夏等7个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云南、贵州2个省进行电改综合试点,重庆、广东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北京、苏州、佛山、唐山、上海等城市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试点,并在京、广组建国家级跨区电力交易中心。上述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新电改制度建设初步完成、正式进入落地实操阶段,对电力企业、工商用户、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

    新电改突出能源民主革命和市场化改革,让社会资本、电力用户拥有参与权或选择权,分享电改红利,对发电侧则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重塑发电企业,对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安全管理、发展空间产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从长远看,随着能源转型与电力供求矛盾的尖锐以及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发电行业未来将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寻求“后电改时代再平衡”。

    2015年,云贵、蒙西等一些新电改“先 行先试”地方出现了直接交易、集中撮合交易、发电权交易、挂牌交易等多种模式。由于电力供求过剩加剧,随着市场交易电量比重的提高,无论是协商定价,还是市场竞价,现有的标杆电价体系受到根本性冲击,发电企业“打折让利”将成新常态。云南省1季度市场交易电量达到49.51亿千瓦时,电价因竞价下降 0.11元,电厂减收5.44亿元,一年超过20亿元;贵州省截至10月31日,交易电量累计完成142.42亿千瓦时,交易均价比目录电价降低5.48 分;甘肃组织风光电与高载能自备电厂开展发电权交易,与常规电源打捆参与大用户(酒钢、兰铝等)直供电,风光电折价0.325元/千瓦时,火电让利 0.135~0.150元/千瓦时;蒙西电网开展电力增量市场、多边交易,1~8月折价为2.73分/千瓦时。据最具代表性的某全国性发电集团统计,1~11月市场电量558亿千瓦时,占销售电量的比重比上年“翻一番”还多,达到13.4%,平均电价每千瓦时0.303元,比批复电价降低 0.106元。其中:大用户直购电占6.62%,降价0.0712元;竞价电量占5.8%,降价0.127元;其他市场电量占0.96%,降价0.224 元。按此推算,五大集团因市场电量减收约300亿元,全行业超过600亿元。

    火电投资大幅增长

    2015年,火电投资、装机持续增长,利用小时数连续下降。据统计,2015年1~11月份,火电完成投资980亿元,同比增长25.2%;火电新增装机规模4751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多投产1346万千瓦。火电在新增装机较大的同时,发电量继续负增长,设备利用小时降幅扩大。截至11月底,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3823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1个百分点,22个省份火电发电量出现负增长;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3916小时,同比下降355小时,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94小时。

    受宏观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下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以及气温等因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但火电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却大幅上升。

    在火电投资、装机持续增长,利用小时数连续下降的情况下,火电的节能减排压力也在加大。

    2015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和环境监管力度,颁布实施多项政策,积极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与《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 (2014~2020年)》相比,国家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部门还印发了《关于实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支持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1月1日起,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燃煤发电企业给予上网电价补贴。12月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会议决定,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坚决淘汰关停,东、中部地区要提前至2017年和2018年达标。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降低60%左右。

    清洁发展“喜中有忧”

    2015年这一年,我国电力清洁发展大事、喜事不断。2015年5月19日,世界水电大会在京召开;2015年11月25日,三峡集团中标巴西499万千瓦的两个水电项目。

    2015年3月10日,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获批,成为4年来首个核准的核电项目;2015年4月、12月,国家两次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落地福建福清等核电项目;2015年10月21日,“华龙一号”技术挺入英国布拉德韦尔B项目;2015年7月15日,中电投与国核技重组成立国家电投。2月底,我国风电装机首次突破1亿千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达到1亿千瓦的国家。同时,电力清洁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

    ——投资结构: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投资仍占大头,但占比因火电回升有所回落。1~11月份,在全国电源完成投资中,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68.2%,同比降低4.7个百分点。风电投资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26.8%。但水电投资回落明显,同比减少23.1%;核电同比降低10.9%。

    ——电源结构:1~11月份,全国新增9044万千瓦装机,其中:清洁装机4294万千瓦,占比47%。除水电比去年同期少投产490万千瓦外,核电、风电、太阳能同比多投产1483万千瓦。截至11月底,水电2.8亿千瓦、核电2696万千瓦、并网风电11327万千瓦。

    ——电量结构:1~11月份,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只有0.1%,但清洁发电量因装机规模扩大增加显著,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29.8%、20.4%。

    不过,机组利用小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水电、核电、风电分别下降139、32、74小时,在西北、西南、吉林等地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的通知》,也纳入新电改“优先发电权”范畴。

    电煤价格跌入“3”时代

    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电煤价格“跌跌不休”。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从2011年的860元/吨一路下跌。2014年7月23 日,“破5”,每吨最低跌至478元,年末恢复至525元。2015年9月23日,“破4”,跌至398元,12月8日再跌至371元,煤价指数下跌 154元/吨,火电业绩劲升,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成为发电行业赢利的坚强“基石”,而且“电盈煤亏”格局愈演愈烈。

    发电企业经营业绩“置顶”

    发电行业在经历长达4年(2008~2011)的“苦难岁月”后,2012年终于迎来“重大转机”,2013年经营业绩“持续改善”,2014年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巩固提升”,2015年进入第四个“好年景”。截至11月底,五大发电集团无论是利润总额、净利润、EVA值,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保值增值率,创2002年电改以来的“13年之最”,也实现了“黄金4年”的“业绩置顶”。五大发电集团利润总额达到980亿元,已超过2014年的水平,预计全年有可能突破1080亿元,在国企利润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成为央企板块和工业经济的一抹“亮色”。预计能完成国资委下达的为“稳增长”追加的考核指标,也有望继续被评为业绩考核A级企业。

    煤价超跌、煤耗降低是今年“业绩置顶”最重要的原因。水电、新能源产业,科技环保、金融服务等非电产业以及境外产业发展,财务费用下降,也有不小的利润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各发电集团坚决执行“八项规定”,严控成本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4月8日,国家下调火电上网电价2分/千瓦时,发电机组利用小时减少,新电改市场化改革冲击,煤炭等非电产业亏损增加,以及气电减利等因素,也影响了整体效益的提升。

    2016年发电行业将现“拐点”

    展望2016年,中央明确经济工作“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发电行业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既有增收因素,也有减利因素。

    从增收因素分析,主要有:明年火电燃料成本总体低于2015年水平;国家降息降准,融资成本、财务费用会进一步下降;布局售电公司,进入试运转,有可能挖得“第一桶金”;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突破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对标管理降本增效等。

    从减利因素分析,一是政策导向明朗,“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火电上网电价既有上年下调的翘尾影响,还将平均新降3分/千瓦时,影响发电利润1263亿元。风光电标杆电价随着技术进步、造价下降,也开始进入“下调”通道。而且,新电改将加大试点范围,大幅缩小发电量计划,市场电量“折价”交易,“降价潮”将席卷全国。二是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高载能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再加电力装机的刚性增长,发电利用小时将继续下降,增产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煤炭、煤化工、铝业等非电产业亏损增加,以及火电环保升级改造、新能源补贴拖欠、气电缺乏竞争力等因素,继续影响整体效益的提升。 总之,发电行业经营业绩在2015年“置顶”后,2016年将现“拐点”,转折向下,个别电力严重过剩省份的发电企业有可能再次出现“生存难,发展难,不能实现良性循环”,但全行业总体上仍有一定的利润,处于相对稳定、温饱的状态。因此,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发展方式、体制机制、能力素质上主动适应新常态、新电改、新的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迎接电力市场化改革和能源转型以及能源消费低迷的挑战,控制发展节奏,淘汰落后产能,防范新的系统性风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铝加网”的文章,版权均属铝加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铝加网(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铝加网。铝加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